福州三十年非遗保护结硕果:法治为基 创新为魂
软木画变身时尚发饰点亮街头,传统“三条簪”成游客旅拍热门选择,精美的漆扇、漆珠成为游客争相选购的伴手礼……这些生动场景,正是福州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的真实写照。经过三十年不懈探索,福州非遗保护工作实现了从保护非遗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深刻转变,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绽放出持久生命力。
这条保护之路,以坚实的法治根基为起点。福州推动出台了《百家乐赌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并为寿山石雕、软木画等非遗量身定制保护细则,从制度上搭建起非遗保护的“四梁八柱”,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截至目前,全市现有249项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非遗项目94项,展现了丰硕的保护成果。
与此同时,数字化创新拓展传承路径。通过720°VR全景导览与AR扫码技术,300余件非遗藏品得以活态呈现,让年轻一代在指尖触碰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传承的关键始终在于人。福州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让古老技艺有了可靠的接棒者。目前,福州有335名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3名。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学校的非遗专业、“双导师制”等培养机制,加入到传承队伍中,为传统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走在今天的福州街头,非遗正以各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新授牌的25家非遗传承空间,涵盖技艺传习、文创开发等多个领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驿站;古厝里的非遗展演,让闽剧、评话的悠扬唱腔重新回荡在街巷之间。这些活态传承的实践,让非遗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其中,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项目更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创新,让福州非遗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魅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动软木画从传统摆件发展为时尚饰品,脱胎漆器巧妙融入现代家居设计,闽剧创新为互动式剧场演艺等。“非遗+”模式的深入探索,让传统技艺与文创、旅游等领域碰撞出新火花,如“三条簪”旅拍等创新实践既延续了文化血脉,也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