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研产相融 数实共生 上下协同
解锁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亦是福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8.2%,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透过数据,可以看到福州将“研与产”“数与实”“上与下”的协同创新写入发展基因,激活制造巨轮的澎湃引擎,驶向新质生产力的广阔蓝海。
高意5G产品生产线。记者 池远 摄
协同研与产
灵活机制激活创新生态
福州,坐拥雄厚科教资源,高校院所、科创平台数量繁多。如何让深藏于实验室的“智慧火花”转化为生产线上的“燎原之火”?福州不断深化产学研融合新路,以灵活机制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毗邻福州大学主校区的福州大学科技园旗山园区,一栋栋现代化科研大楼拔地而起。在这里,创新打造“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机制,正大幅缩短从科研创新“1”到成果应用“10”再到市场推广“N”的转化周期。
2011年,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动工。坐拥丰富学术资源与前沿成果的福州大学,致力于将科研实力高效转化为生产力。多方努力下,福大科技园校企合作的“中海创模式”应运而生。
坐落于5号楼的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平台。通过创新双向引才,福州大学与福建中海创集团共同引进郑松研究员,出任中心主任及中海创集团研究院院长。
先控中心与中海创集团子公司爱普科技关系密切,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模式,120人团队中,70人来自爱普科技,其余为学校师生。该模式打破产学研壁垒,人财物分开管理却统一筹划。团队成功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发出了全球首创的工控“数据引擎”,树立起行业标杆。
园区精心规划孵化大楼功能布局,30%的场地供科研人员开展基础创新研究,70%的场地用于创业人员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构建了“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模式。这种模式大大缩短转化周期,年均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00余件。
在精心雕琢内部创新体系的同时,福州大手笔开启加速引进、共建大院大所模式,将国内外一流科技成果引入福州落地转化。
福清兴化湾,白色风电塔筒下,“东福一号”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无淡化直接制氢平台,在海浪浅吟低唱和奏下,不断地将海水“变作”氢气。东福研究院氢能研究所所长曹雪幡自豪地介绍:“我们已经让全球首次海水无淡化制氢中试成功,正在全力推动产业化。”
据悉,东福研究院是福建引进落地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之一,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政府和百家乐在线政府三方共建,目前主要开展海洋装备防腐材料、波浪能发电、大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零碳智慧园区等重大项目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在福州,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福米产业园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成功突破偏光片上游材料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闽都创新实验室在稀土医用光电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领域攻克80多项核心技术,转化成果62项,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200亿元……
深化数与实
数字技术浸润制造基因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福州广大制造业企业深知“智改数转”已非选修课,而是关乎存亡的必答题。
在福建省新宏港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各个生产环节的数据通过大屏实时呈现,辅助车间负责人及时进行生产管理。“几年前,多套生产系统信息不互通,造成‘信息孤岛’,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公司信息部工程师章平表示,在工信部门帮扶下,企业于去年开发了数据中台项目,实现生产全流程可视化,设备利用率大大提升。
能耗高、污染大是传统化纤纺织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该公司建设了大型污控系统,24小时实时自动监测数据,并与国家和省平台联网。“针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含量、总磷含量、pH值等废水关键指标,我们都安装了实时监控设备。一旦出现异常或超标数据,平台就能马上报警,同时还发送短信给环保负责人,实现及时处理。”公司可持续发展部经理陈文娟展示了手机端的环保监测平台。该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废水回用率超过60%,实现绿色发展。
从“机器联网”到“数据淘金”,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荣”,福州以工业互联网为支点,撬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新浪潮。
登录平台,一眼可见生产车间每道工序的执行进度、产品产量、质量合格率等实时数据,省去了层层汇报的环节;点击鼠标,上下游供应商设备、物料、订单情况如何,在“一张网”上皆有答案。
这张网,就是摩尔元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工业互联网,2022年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它将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工厂供应商、客户等各种要素紧密链接、高效对接起来,通过有线、无线等技术连接到一个平台,实现各任务环节的高效融合和协作,构建互联互通、数据驱动、智能高效的制造生态系统,从而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摩尔元数能够支撑全场景工业软件开发,为千行百业提供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摩尔元数总裁方金华介绍,目前平台已汇聚300多家行业生态伙伴,在30多个行业、50多个细分领域开发出100多个解决方案,赋能电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航天、医疗器械等50多个行业企业数智化升级。
在福州,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变得越来越“快”。以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福州先行聚焦棉纺、针织、电子、汽配等试点细分行业,遴选“小快轻准”数字产品,为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构筑资源池。今年以来开展了4场数字遴选竞赛,共遴选出19个优秀数字化解决方案,将为全市近百家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数字化改造服务。
打通上与下
链式协同锻造产业韧性
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其生存发展离不开彼此的协同。在福州,一批制造业企业通过抱团发展、协同创新,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在福清市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智能制造车间内组装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大容量风电机组。
“在三峡集团的带动下,上游的金风科技、东方风电、中国电建等企业纷纷入驻。”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园区已涵盖电机、叶片、整机封装、海上吊装等全产业链各环节,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各个公司均处于产业链中的一环,能够互相沟通,省时又方便。同时,也可以带动各个公司更好地进行产品创新、降低成本,让企业更具有市场优势。”
将视线转向福清江阴港城经济区,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近日建成投产。这一里程碑式项目的建成,标志着中景石化在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更以单厂产能全球第一的硬实力,重塑全球烷烃产业链竞争格局。
随着二期年产100万吨丙烯和150万吨高性能聚丙烯项目达产满产,中景石化已形成年产280万吨丙烯、380万吨聚丙烯的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产能。这个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年产值达600亿元,可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
向天借地,向链借梯!作为福兴经济开发区“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光电产业园一期地块新建3幢9~10层高质量标准厂房,配套员工宿舍及办公楼2幢,土地容积率从1.7提升至3.0,总建筑面积从3.4万平方米扩大到7万平方米,预计土地亩均效益实现大飞跃。项目计划2026年1月竣工。“我们正在复制光电产业园一期模式,已经动工建设光电产业园二期、三期、四期等一批绿色低碳产业载体,合计可建面积超20万平方米。”福兴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
上述光电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构建从孵化、研发、中试、生产、流通到总部的空间布局,招引光电上下游企业入驻生产,形成以高意集团、华科光电等企业为龙头,集光器件材料产业、元器件产业、应用消费产业于一体的科创及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链”的产业集聚效应。
当科研成果跨越实验室围墙,当数据流浸润制造基因,当产业链在空间与创新维度深度咬合,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