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创新引擎驱动科学城 民生之笔绘就新画卷
快速发展的马尾。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马尾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马尾镇,国脉未来科学城已现雏形,多栋建筑建成投入使用,周边开始拓展施工;在罗星街道,又一水产品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和招商齐头并进,丰富群众“菜篮子”的智慧农贸市集即将落架……
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迎来获批设立40周年,马尾区以“特事特办”的干劲、“马上就办”的拼劲,促发展惠民生,持续“打造三大产业、打响两个品牌、争创一个标杆”,擦亮国家级开发区金字招牌,为深化落实强省会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多作贡献。
正在建设中的国脉未来科学城项目。
国脉未来科学城项目
校企地联动打通产教融合
三大“最后一公里”
【项目点击】
在马尾镇104国道北侧、鼓山南侧,占地370亩的区域内已建成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楼栋,不远处的护坡施工正在开展,接下来这里还将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的建筑。
“这里就是国脉未来科学城,也是全国首家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由我们与福州理工学院,携手厦门大学、马尾区政府三方联合打造。”全国人大代表、国脉科技创始人陈国鹰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这些重要论述为产教融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核心载体,项目立足全球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围绕数字经济的两大底层技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开展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通过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培育未来人才、打造未来产业。
3月28日,全国两会闭幕后不久,马尾区即与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州理工学院)、厦门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国脉未来科学城”项目,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扎根马尾二十余年,从“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到“车联网”,再到“身联网”,国脉始终专注于科技创新。“国脉未来科学城”项目总投资50亿元,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构建“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健康”的产业生态,促进未来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助推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三方优势的发挥——马尾区以“马尾的事,马上就办、特事特办”的精神,主动高效解决国脉未来科学城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科研成果产业化实训基地、产业化样板落地提供产业扶持及全方位优质服务;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州理工学院)作为国脉未来科学城的投资与运营主体,承担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任;厦门大学依托自身优势,参与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州理工学院)的深度产教融合、深度校校联合以及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未来科学相关领域帮助其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其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现场探访】
“我们的产教融合,打通了三大‘最后一公里’。”陈国鹰说,福州理工学院是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由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创办,以“探索科学 服务国家”为校训,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的中国模式。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把信息科技与创新企业引进校园,打通了学生培养模式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科研模式创新,把高端制造引进校园,实施“R&D+M”的科研创新模式,打通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产教融合创新,“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打通了产品与产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在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模式方面,国脉集团业务领域与福州理工学院的相关专业对应:国脉科技与计算机工程系挂钩,慧翰微电子领域和智能制造领域与电子工程系挂钩,国脉身联网领域与数学系和生命科学系挂钩,国脉具身智能康复中心和康复与治疗系挂钩,国脉区块链领域和健康科技领域与健康管理系挂钩,国脉大学养老领域与护理学系挂钩。
目前,产教融合成果已得到具体应用。在交通路的万颐智汇坊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八旬老人“驾驶”智能轮椅在楼道里穿行,中医体检机器人给大家“望闻问切”,陪伴机器人“笨小宝”对老人们嘘寒问暖……这得益于国脉集团推广“国脉大学养老”,利用“身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生活行为风险预防监控等精准健康管理服务,并注重精神层面需求,通过与福州理工学院融合,打造以终身学习和代际交流为特色的智慧养老社区。6月26日,国脉科技还发布养老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居家养老场景AI智能体,助力居家养老新模式。
【马尾实践】
产教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马尾,国脉未来科学城的实践正为这句话写下生动注脚。马尾区委主要领导表示,在建设国脉未来科学城项目中,马尾区依托国脉(福州理工学院),与厦门大学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赋能”协同机制,建设与科研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基地、产业化样板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教融合全方位支持。这是马尾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又一抓手。
产业是马尾立区之本。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抓创新不问出身”殷切嘱托,传承“创新”基因,感恩奋进。马尾成为福州高新企业最多、上市公司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科技创新的底色愈发鲜明。当前,马尾发挥多区叠加、口岸单位集中等优势,围绕“产业优”,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创新资源要素保障,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储能、水产品预制菜等三大产业集群,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提供更加丰富的产业服务配套,打造更具县域经济特色的复合型产业生态圈。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心全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扶持更多企业发展壮大,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奋勇争先、多作贡献。
记者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储能产业、总部经济企业云集马尾江滨,快安片区布局了智造组团、科创组团、商务组团等区域,融产业、商业、商务、休闲于一体,在功能和服务上更加契合企业发展和创新人才的需求。智造组团有时代星云、星云股份、腾景科技、联东U谷、冠林科技、上润精密仪器等优势企业,科创组团聚集了车联网龙头企业慧翰,以及国脉科技、飞毛腿、福光股份、国光电子等高科技企业。在融入福州主城区“十分钟生活圈”的亭江,万洋众创城、万洋科技城等园区聚链成势,汇聚了吉艾普光影科技、晨征光电、大同实业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网红甜品好利来、台资隐形眼镜项目爱博维康光学等项目落地后不断发展壮大……
供销高新·新马市集商业项目
智慧农贸遇见船政文化 打造民生幸福新地标
【项目点击】
在罗星街道,总投资9.2亿元的供销高新·新马市集正拔地而起。这座占地41.2亩、建筑面积5.2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将智慧农贸市集、船政主题商街、创业公寓、总部办公、休闲广场融为一体,既满足居民“菜篮子”需求,又吸引文旅消费,还为创业者提供孵化空间,将成为马尾产城融合的新名片。
“目前,智慧农贸市集所在的3号楼已结构封顶,2号楼完成地下室底板浇筑,1号楼正进行基础施工。”福建供销高新集团执行总裁俞杰说,项目去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明年4月竣工。
据介绍,智慧农贸市集引入AI溯源、电子支付等科技手段,结合网红IP和艺术设计,打造可逛、可拍、可买的潮流市集;项目中的船政主题商街以工业风为基调,规划“一轴两心三街区”,串联船政文化中心、潮流数智中心等场景,形成400米文旅消费环线。此外,配套的创业公寓和写字楼,将吸引年轻创客扎根马尾,形成“市集引流—商街留客—创业留人”的生态闭环。
【马尾实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马尾区牢记嘱托,在推进“三大产业、两大品牌、一个标杆”建设的同时,以创新笔触描绘民生画卷。
新马市集是马尾补齐民生短板的缩影。近年来,马尾加快马尾区医院新建项目、马尾第二中学、地铁2号线东延线等民生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上个月底,马尾第二中学封顶,该校将于9月开始招生,缓解快安片区初中学位的紧张状态。马尾区医院新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规划总床位1000张,它以“生命之眼”为造型,2026年建成后,将争创“鲁班奖”。在医院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马尾着力提升软实力,引进海外医疗卫生人才、省外客座高层次专家等各类医疗人才,并依托福建医大附一医院,开展更加紧密型医疗体共建,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强化重点专科、特色专科扶持。马尾区医院建设了福建首个智慧腹膜透析中心,依托马尾企业东泽医疗的“互联网+居家透析”技术,为患者带来便利。
从智慧市集到三级医院,从学位扩容到交通升级,马尾正以“马上就办”的实干,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加快建设中的供销高新·新马市集商业项目。
马尾海洋精工产业园(一期)项目
国企联手龙头民企“快建快招”盘活低效用地
【项目点击】
马尾海洋精工产业园(一期)项目位于罗星街道,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43.8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建设1栋冻库、2栋加工中心,并在标准园区的每层生产车间中设置冷链中转仓,保障产品从生产、仓储到消费的新鲜和品质,打造无缝冷链;同时配置公共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产业赋能,助力马尾“中国水产品预制菜之都”建设。
该项目今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场地内勘察工程、三通一平工程,正进行桩基施工。项目采用“国企+地方龙头企业”联合开发模式,由左海集团所属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投资建设,联合马尾区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名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运营,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产业园,构建涵盖远洋捕捞、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水产品全产业链。
“项目建设三栋大楼,1号楼和2号楼均为加工中心,3号楼为约3万平方米的冷链仓储中心和冷库。项目主要打造单层产权面积约34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车间及中转冻库,从原料精加工至成品储存交易的产业闭环与升级,打造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海洋经济示范园区。”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有关负责人说,项目创新产业生产线,围绕水产品品类多、交易频繁、冻库需求高等特征,联合当地龙头企业,整合水产品原料采集、精加工、储存、交易全产业链,打造高效生产动线,实现“一层楼就是一条链”。
【马尾实践】
在水产品预制菜产业方面,马尾海洋精工产业园旁还汇聚了坤兴水产、名成食品,以及国内知名的水产现货交易市场——马尾名成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马尾区有关负责人说,马尾区依托水产品集聚优势,构建了远洋捕捞、冷链、精深加工、交易物流等全产业链,形成了可上岸、可储存、可加工、可运输、可交易的完整水产品产业链布局,打造具有马尾特色的水产品预制菜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建设,招商是一大难题,马尾海洋精工产业园(一期)采用‘国企+地方龙头企业’的建设招商模式,除了建设速度快,招商也进展迅速,目前已有15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其中名成食品将入驻生产区域的两层共1万多平方米,其他意向企业也是名成食品带动下进来的,不少是产业链相关企业。”左海集团有关负责人说,集团将发挥国企平台的资金实力与建设经验优势,并依托名成集团在预制菜产业资源整合及园区专业化招商运营方面的专长,通过优势互补,致力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协同创新标杆。
马尾海洋精工产业园(一期)项目也是马尾盘活低效用地的一大典型。项目通过控规调整,提容增效,使得土地由仓储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土地容积率从0.1提升至2.6,利用率跃升26倍。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层产值约6000万元,整体能新增工业年产值超8亿元。
近年来,为了破解土地资源有限的困境,马尾通过盘活低效用地以及“龙头企业单独供地、链条企业集中入园”的供地理念,招引一批重大延链补链项目。马尾通过这样的方式,建设了时代星云储能产业园、福州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以及飞毛腿电池工业园四期、联东U谷等项目。飞毛腿四期是福州最大的单体大面积高层厂房,通过容积率提高,新增厂房12万平方米,工业园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再造一个“飞毛腿”。联东U谷采取“存量盘活+产业升级”模式,实现低效用地价值倍增。原来的钜全金属地块年产值仅3000万元,通过引入联东U谷物联网产业园,引入30家科创企业,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升至30亿元,是原来的100倍。今后马尾还将通过“腾笼换鸟”盘活资源、全链条精准招商等,坚持“产业立区、创新强区”,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
从科技创新到民生改善,马尾以“特事特办”的闯劲,书写着国家级开发区的升级答卷。
马尾海洋精工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原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