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风险提示】七月份这些疾病值得关注,请注意防范!
7月进入盛夏季节,气温高、湿度大,蚊虫等病媒活动活跃,病原生物繁殖旺盛,易引发和传播各类夏季传染病。最佳线上百家乐娱乐场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提醒广大市民应做好对登革热、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霍乱、食源性疾病等夏季高发传染病及高温中暑和洪涝灾害的预防。
评估周期:2025年7月
防疫指数:Ⅲ级(中)
重点关注:登革热
一般关注: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霍乱、食源性疾病、高温中暑、洪涝灾害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目前我国的登革热病例主要是输入病例,但部分省份已出现本地聚集性疫情。随着夏季的到来,南方省份媒介伊蚊密度显著升高,居民朋友们尤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这样预防
1.清理积水:伊蚊喜欢在积水处产卵,所以要定期清理家中的花盆托盘、花瓶、水桶、水缸等容器内的积水,每周至少一次。对于闲置的容器,最好倒置存放,避免积水。
2.安装防蚊设施:在家里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阻止蚊子进入室内。
3.使用驱蚊产品、穿长袖衣物:在户外活动或室内蚊子较多时,可以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产品,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风险。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风险。
4.定期灭蚊:可以使用蚊香、电蚊拍、杀虫剂等灭蚊产品,定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灭蚊处理。但使用杀虫剂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此外,如果近期去过登革热流行地区,回来后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呼吸道传染病
目前,全国新冠疫情呈现下降趋势,流感病毒活动处于低水平波动,根据既往流行周期南方省份可能出现流感夏季峰。夏季人们往往更喜欢待在室内,使用空调等设备来调节温度。长时间处于封闭、不通风的环境中,会增加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夏季旅游和户外活动的增加也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传播。因此,七月仍建议群众做好防护,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这样预防
1.尽早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接触眼睛和鼻黏膜、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等掩住口鼻。
3.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虽然连续高温,但也需要保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通风,每日通风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15分钟。
4.不扎堆。在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O1群或O139群)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食用或饮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发病的高峰期多在夏季,主要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以及致死率高,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
健康提示
1.安全饮水: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饮用煮沸后的水或瓶装水,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2.食品卫生:海鲜、肉类务必彻底煮熟煮透! 生吃蔬果要用流动清水彻底洗净或去皮。街头生冷、不洁食品要远离。
3.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必须用肥皂/洗手液+流动清水搓洗双手至少20秒!接触公共物品后也建议清洁或消毒双手。
4.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直接接触患者排泄物。处理食物时,生熟要分开(刀、砧板分开)。积极灭蝇,防止苍蝇污染食物。
食源性疾病
夏季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增加细菌性食物中毒风险。随着雨水增多,野生毒蘑菇和有毒植物生长旺盛,误采误食风险加大。同时,随着暑假的来临,聚餐和游玩增多,外出就餐食品安全需格外注意。
健康提示
1.把好入口关:不采食野生蘑菇、植物,不食用变质、感官异常食物;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严选食材与就餐地:采购新鲜、安全食材;外出就餐选择证照齐全、卫生达标的餐厅;不购买无证摊贩食品。
3.储存安全:生熟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易腐食品及时冷藏或冷冻。
4.规范食物处理:食物彻底煮熟煮透;生熟食品分开处理,避免共用砧板、刀具;按需备餐,剩菜密封冷藏,食用前充分加热。
5.及时就医:出现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高温中暑
随着高温天气来临,中暑事件频发!中暑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炎热、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轻症中暑可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可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症状。户外作业人员如快递员、建筑工人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健康提示
1.合理规划出行: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行走或劳作。若需外出,选择轻薄透气的浅色衣物,佩戴宽檐帽、墨镜,涂抹防晒霜,携带遮阳伞。
2.科学降温避暑:室内保持通风,合理使用空调、风扇,将室温控制在 26℃左右;及时补充水分,主动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冲澡宜用温水,帮助身体散热。
3.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需格外关注。避免其在高温环境中停留,家中备好降温设备,必要时开启空调辅助降温。
4.作业劳动防护:户外工作者或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需合理安排工作、运动时间,采取分段作业,每工作1~2小时休息片刻;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一旦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
5.应急处理准备:了解热射病症状(如高热、意识模糊、抽搐等),发现疑似患者,我们要做到“降温第一”,迅速将其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额头、腋下等大动脉处,或用凉水擦拭身体降温,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洪涝灾害
夏季,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常有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对大众的健康、安全、出行以及人身安全等带来较大影响,应注意防范。
健康提示
1.密切关注当地气象机构发布的预警信息:如有发布灾情预警的,应尽量减少外出,远离危险地带。
2.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多饮用白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盛水容器定期清洗消毒。未经消毒处理的山泉水、井水、河水等,必要时可用于生活用水,紧急时需要饮用的,应先烧开煮沸再饮用。
3.做好个人卫生:注意手部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使用流动水洗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及时增添衣物,提高自身免疫力。
4.做好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厨具、餐具浸泡后,应洗净、浸泡、煮沸消毒后再使用。餐具消毒首选沸水煮15分钟,不吃腐败变质的蔬果和发霉变质的米面,不吃剩饭剩菜,不吃凉拌菜;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用雨水或被雨水污染的水清洗蔬果,如果暂时不能保证新鲜的食材供应,建议使用合格的包装食品
5.做好病媒防治:强降雨后,蚊蝇、老鼠等有害生物密度和活动增多,携带的病原体可污染食物和水源,容易造成食源性疾病。要做好防蝇防蚊防鼠工作,避免昆虫、害虫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触食物,可将食物盖好或存放于密封容器中,保证垃圾桶盖严实并定期清除垃圾。
6.做好环境卫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一般无须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供稿:急性传染病防控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